Chris Wong
3 min readMay 27, 2019

--

為何我從不勸人

每當我開始進行一項活動前,我會先進行一個思想實驗:如果世界上每一個人都進行相同的事,這個世界會變得如何?當然,如果所有人都耕田,我們就不會有蘋果電話使用;如果所有人都去發明科技,也不會有人賣牛肉麵。所以我並非指職業上排他性的活動,而是廣泛的行為模式。比如做運動、說笑話、討論時弊、創作文章,購物等等。

這是一種頗為無聊的、而且只有道德潔癖的人才有資格享受的自我娛樂,但對懂的人來說,是一種高強度的反省。

曾經我很喜歡勸說朋友。比如勸他們戒煙、多點看書,擴闊社交,多做運動,反正就是有理有據,從各方面地把好處都說一遍,但屢屢無果。有一次,我勸一個從不看書的朋友多看點書,說了一大遍,他只答一句:所有人都看書那誰去寫書?

這明顯是一個詭辯,不見得你不看書就會寫書吧?但想深一層,閱讀不會是寫作的前提,否則世上第一本書從何而來呢?寫作應該廣泛界定為思想的表達,一種創作,而閱讀是消費作者思想的途徑,當然也可以欣賞,而且汲取靈感,提練文筆等,但寫作的確高於閱讀,而且並不一定依靠閱讀而成就。 當然,閱讀的好處無容置疑,但並非不看書的人就會質素低,好比節儉有助你致富,但富翁也可以奢侈。

回歸我的思想實驗:如果所有人都培養閱讀的習慣,這個世界會如何呢?每當一本書推出,大家都興致高昂地閱讀,然後跟身邊的朋友分享,討論。那世界會變得更好嗎?可以肯定的是,出版社會變得更好,作家們會很高興。但閱讀本身能提高大家的生活水準嗎?可以培養包容、涵養、多角度思考嗎?可以為社會化解暴力、憎恨和糾紛嗎?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,首先閱讀應該是個人性格/志趣的延伸,期望一個對歷史有興趣的人去讀數學,或者對工程有興趣的人去讀文學,都是不現實的。那一個個體基於性格,透過閱讀去消費他人的想法(廣義來說),與我到餐廳點一客六成熟的牛扒,配上89年的拉菲,吃完後感到生理及心理上的滿足,有甚麼分別呢?除了一個養活了作家,一個養活了廚師。

我由此歸納閱讀作為消費的一種,而我沒有道德資格去鼓吹一個消費行為,所以也從此不再勸任何人「多看點書」。極端的想,即使所有人也不買書閱讀,後果也不會壞於所有人也不上餐館,也就是令一類人失業而已。

更進一步,其實「勸說」本身,也是我實驗的對像;如果所有人都基於自己的價值觀及人生經驗「勸說」朋友們,判定他們的行事為人,那世界會變得更好嗎?

可以想像愛迪生在不斷試驗電燈泡的過程,會不停被勸說,為甚麼?如果他的發明家朋友們看好他的實驗,那為何不參與呢?為何不幫助他甚至入股?他的金融朋友,生意伙伴更覺得他浪費時間,如果人人將勸說付諸實踐,愛迪生得受上多少壓力,而如果他沒有堅持,那我們又得等上多少年才有燈泡用?極端的說,任何不存在的事,都有不存在的因由;但這些因由,不是不存在的事維持不存在的意義。好比現在沒有人能到火星,是技術問題,並不是你勸朋友不要到NASA為此工作的理由。

那作為一種以自身價值觀及經驗套入別人做事的行為模式,勸說本身的意義何在?勸說的意義只存在受到邀請的時候,就是人家感到迷惑,想聽點別樣的話,那你的角度才有價值。但這個勸說,也就並非是勸說,而是「分析」,一個有既定立場及假設的分析。只有立場明確,假設有實際意義,這個分析本身便才有其價值。

經過這兩個實驗,我想帶出,勸說本身毫無存在價值,只有「分析」,一個立場明確,假設合理的分析才有價值。

--

--